旅游英語論文:建構主義理論下旅游景點翻譯方法研究
所在位置: 翻譯公司 > 新聞資訊 > 翻譯知識 > 英語學習 / 日期:2021-08-20 10:40:25 / 來源:網絡
摘要:旅游景點的翻譯對吸引國外游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亮眼的景點譯名能夠提升宣傳效果, 激發(fā)游客一睹為快的欲望。目前我國大部分旅游景點名稱翻譯采用直譯、音譯等方式, 效果非常有限, 無法快速吸引外國游客。同時由于翻譯者的能力、角度、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 同一個旅游景點的翻譯名稱出現不同的詞匯組合結構, 給國外游客造成較大困惑。建構主義視角下旅游景點的翻譯堅持模糊與對等翻譯、直譯與意譯、專名音譯、增譯或減譯四個原則, 翻譯策略方面采用優(yōu)化處理中外文化差異、進行思維方式有效轉換、傳遞市場所需信息、改善語步結構等切實可行的方法, 顯著提升旅游景點翻譯效果。
關鍵詞:建構主義; 旅游景點; 翻譯策略;
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 經濟迅速騰飛, 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旅游業(yè)空前繁榮, 全國各省份都建立起各種特色的旅游景區(qū), 以景區(qū)帶動當地經濟發(fā)展。 為吸引國外游客, 對旅游景點的翻譯也成為開發(fā)旅游品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景點名稱從根本上來說, 就代表了一種商品的品牌名稱, 對宣傳景點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國外游客到達景點之前, 顯然依靠景點譯名來推測景點的內涵, 必須以極具特色的翻譯名稱來吸引他們做出購買門票的決策。 以不同的翻譯方法從不同的角度翻譯景點名稱, 所得到的效果有所不同, 本文重點研究構建主義視角下旅游景點翻譯策略, 為提高景點知名度提供有力支持。
一、 建構主義簡介
建構主義最早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 (J.Piaget) 提出來的, 采用唯物辯證法深入研究兒童認知發(fā)展過程。 他認為兒童認知過程就是人的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過程, 也就是兒童在與其生活的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時, 逐漸建構起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認知, 推動自己原有認知結構進一步發(fā)展, 直到獲得對整個世界的全新的認識。[1]后來建構主義經過其他科學家不斷完善, 實用范圍得到擴大, 認為學習者應該發(fā)揮出主動性, 在自己原有認知事物的知識經驗上, 形成新的內涵意義, 建構理解事物的認知, 將這種理論引用到旅游景點翻譯方面, 從本質上來說, 其實就是中西社會文化互動過程。 利用建構主義理論翻譯旅游景點名稱, 顯然具有中西文化包容性, 充滿時代氣息, 突出旅游景點鮮明特征。
二、 國內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現狀
目前我國大部分旅游景點名稱翻譯規(guī)范是“實體名稱”, 顯然屬于長久性的“靜態(tài)”公示語, 具備較強的“宣傳”與“信息”兩種相結合的語言功能, 符合我們的思維方式與觀賞習慣, 但未必適應國外游客的文化與生活習性, 從語言結構方面分析國內旅游景點名稱, 首先要滿足游客記憶與翻譯書寫的需求, 通常采用通名與專名的結合體, 這種實體名稱可以進一步細化, 分為四種名稱: 通名、 專名、 屬性名以及冠名等。[2]具體翻譯某個旅游景點名稱, 可以采用多種翻譯策略, 常見的有直譯、 音譯、 專名與通名意譯等四種方式。 由于翻譯者的能力、 角度、 文化等諸多因素, 同一個旅游景點的翻譯名稱出現不同的詞匯組合結構。
分析國內若干公開刊物, 發(fā)現很多旅游景點名稱差不多都是英文關鍵詞的排列組合, 由于所選擇的英文名詞不同, 同一個旅游景點名稱也不統(tǒng)一, 這是國內較為普遍的現象, 給國內外游客帶來了諸多不便和若干錯覺。 比如陜西著名景點“大唐不夜城”, 被簡潔而生硬的英文名詞組合成了英文譯名“Great Tang All Day Mall”, 這樣的翻譯不僅沒有達到宣傳景點的效果, 反而讓人覺得很別扭, 適得其反, 有損于景區(qū)本應包含的特征, 無法展現給游客一種景區(qū)的文化氛圍, 更不具備現代人欣賞的角度與出發(fā)點, 體現不出地方特色與時代氣息。
三、 建構主義視角下旅游景點應堅持的翻譯原則
根據全國各旅游景點翻譯名稱特點, 結合每個地方公示語譯標準制定方式, 構建主義視角下旅游景點應該堅持四個翻譯原則。
(一) 模糊與對等翻譯原則
模糊對等翻譯原則適合那些常見的專名通名與屬名、 冠名等信息量特別詳細的景點。 由于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字意思表達差異, 旅游景點所要傳達的信息差異, 具體翻譯某個景點時, 不能采用一對一的詞義對等進行翻譯[3], 而是選擇最能體現這個旅游景點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的關鍵詞, 做出準確而嚴謹的譯文表達。 比如我國著名歷史文化景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采用模糊對等翻譯策略, 表達為Qin Terracotta Warrior Museum。 第一個英文單詞, 采用中文漢字拼音, 而后面兩個單詞, 采用中文英文詞義對等模糊翻譯方法, 通過關鍵詞傳遞出景點特征。[4]再比如, 陜西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 采用中英文對等翻譯, 所表達的含義較為清晰明了: Yanta Square Music Fountain。
(二) 直譯與意譯原則
目前國內各種旅游景點為了吸引國內外游客, 盡可能挖掘出自身具有利用價值的資源, 包括名稱翻譯。 對于我國歷史文化遺產類旅游景點, 隱藏的巨大潛能是景點包含的深厚文化內涵, 這種內涵早已通過很多途徑傳播向全世界。 比如各高等院校以及各地中小學所使用的教科書, 早已將著名景點的文化價值灌輸給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游客接受歷史文化景點名稱, 進行探究是建立在已有認知基礎之上, 采用直譯和意譯就容易讓游客接受, 所使用詞匯盡量用目標語中相對等的語義詞匯, 直接采用專名和通名。 比如, “青銅器博物館”采用英語對等詞匯, 翻譯成Bronze Ware Museum。 還有“大清真寺”這個名詞具有悠久歷史, 而英語詞匯中也有相應的詞匯, 直接翻譯成The Great Mosque. 再比如旅游景點“大佛寺”名稱, 也能直接翻譯成Giant Buddha Temple。
(三) 專名音譯原則
為了傳承旅游景點歷史文化, 發(fā)揚祖國文化, 部分旅游景點名稱不能實行“拿來主義”, 采用專名音譯方法。 而部分景點名稱由于專名與冠名都已經失去了意象, 沒有了原有性質, 若采用他國語言對應的詞匯, 必定導致旅游景點的文化底蘊徹底失去, 因此采用專名直譯方法, 比如周公 (廟) Zhougong (Temple) , 周公在我國是指特定人物, 不能用他國語言一個簡單泛稱來代替, 如果那樣翻譯, 顯然失去了歷史意味與現實意義。
(四) 增譯或減譯原則
為了使語言表達具有較強的準確性, 部分旅游景點名稱應該減掉不必要的修辭成分, 或增加適當的功能性通名, 適合翻譯語言成分組合方式, 才能有效迎合國外游客的欣賞心態(tài)與欣賞角度。 比如“大唐西市”這個名稱中的“大”, 在漢語中明顯屬于修辭成分, 沒有實際的規(guī)模大小含義, 翻譯成英語省掉“大”: “ Tang West Market”。
四、 建構主義視角下旅游景點翻譯策略
由于中外文化差異與語言特征差異, 從建構主義視角進行旅游景點翻譯, 通常采用以下四個方面的策略: 優(yōu)化處理中外文化差異、 進行思維方式有效轉換、 傳遞市場所需信息、 改善語步結構。
(一) 優(yōu)化處理中外文化差異
建構主義視角下進行旅游景點翻譯首先要優(yōu)化處理中外文化差異問題。 各國文化背景不同, 所使用的旅游文本題材規(guī)約也不同, 翻譯時必須要熟悉兩個國家文本題材規(guī)約, 靈活轉換雙方語言。 尤其是包含特定文化背景具有特定事件背景的詞語與句子, 更需要慎重選擇對應詞句, 免得產生認知誤會。 這樣才能保持文章原有的特色與魅力, 獲得國外游客較高的認同感, 激發(fā)其參觀欲望與興趣, 達到旅游宣傳的最佳效果。 在此重點介紹兩種有效處理中外文化差異的方法: 一種是特色文化名詞類比法, 另一種是難度較高的語步文化信息釋義法。
翻譯旅游景點遇到一些國外游客難以理解的內容, 最好采用特色文化名詞類比法, 找到西方文化中差不多的事件或者人物等對應的內容, 用于景點介紹, 以此有效傳遞漢語文化信息, 化解外國游客理解難度, 增加其對國內景點的印象, 從認知源頭上產生一種親近感。[5]比如介紹旅游景點包含了著名歷史事件、 名人名言、 傳統(tǒng)典故等, 如果采用直譯法, 就會導致國外游客一頭霧水, 應該找到西方文化類似的人物事件進行補充說明, 啟發(fā)游客獲得認同感, 接受景點文化, 有心觀賞景色。 比如這一句: (蘇州) 境內河流湖泊密布, 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 是著名的江南水鄉(xiāng)。 對應的英文是: With so many rivers and lakes in it and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through it, Suzhou is renowned as “Venice of China”.[6]
介紹旅游景點不應按照原文逐字逐句逐段進行翻譯, 而應根據原文梗概按照翻譯者自己的意思, 重新用英文表達出來, 這就是語步文化信息釋義法。 我國很多旅游景點介紹為了向國內游客宣傳優(yōu)勢, 在文章中采用了大量華麗辭藻與精彩排比結構, 而這些冗余成分, 翻譯成英文, 十分為難, 如果一一對應翻譯, 必定造成更多的英語語言障礙、 更多的文化差異誤解, 只有減少冗余的華麗辭藻, 變成簡潔明了的語言, 準確傳遞景點實質信息, 才能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
(二) 進行思維方式有效轉換
中外游客參觀同樣的旅游景點, 所得感受往往區(qū)別較大, 其中原因有多種, 根本原因是二者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 人生處世觀念有別, 所知歷史背景存在差異, 所信奉的哲學信仰不同, 導致二者思維方式不同。 旅游景點的翻譯的實質是科學轉化兩種思維方式, 將本國景點信息, 依據國外游客的思維方式, 遵從國外語言的行文習慣, 準確而巧妙地表達出來, 達到宣傳信息吸引游客的最終目的。
第一種方法是意象思維轉換。 我國幾千年來受到儒、 道等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影響, 善于具象思維, 經常在說明問題與描述某件事物時, 采用淺顯易懂的比喻法及直觀形象說明。 語言表達方面, 也善于利用具體形象詞語表達事物概念。 而英語民族長期以來接受古羅馬傳統(tǒng)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的熏陶, 善于抽象思維, 說話過程中往往使用介詞和抽象名詞, 具有嚴密的邏輯性。 這樣導致漢語與英語翻譯很難實現意與象之間的一一對應, 需要轉換處理, 進行再創(chuàng)造, 才能實現譯文的表達習慣效果。 比如: “十渡景區(qū), 谷壁峭立, 峰林疊翠, 石美潭深, 景致幽勝。 ”翻譯為: “The area is full of steep mountains and cliffs, green peaks and forest, beautiful rocks and deep pools.”少了幾分具象, 變成一種簡潔的客觀描述。
第二種方法是邏輯思維轉換。 由于漢語中存在大量多義字、 歧義句, 而銜接手段沒有英語那么多, 形象變化也較少, 很多旅游景點介紹語句國內游客比較容易懂, 而對國外游客來說無法理解。 必須深刻理解原文, 找到其中字詞句段的內在邏輯關系, 進行恰當的邏輯思維轉換, 使譯文符合英語在的邏輯關系, 向國外游客宣傳旅游景點正確信息, 創(chuàng)造最佳經濟效益。
(三) 傳遞市場所需信息
旅游景點介紹類文章, 重在傳遞有效信息, 喚醒游客的欲望, 而我國宣傳旅游景點文章往往不僅向游客傳遞實質信息, 更要做大量精美的修飾, 而這些修飾成分翻譯成英文, 未必就是國外游客所能接受的。 由于彼此文化背景不同, 很多我們認為誘人的詞語與典故, 對外國游客來說不知所云, 翻譯時需要進行必要的信息取舍。[7] 刪除冗余的文化負載信息與增加必要的歷史文化背景信息是有效傳遞信息的兩種方式。 原文中包含的主觀情感成分與傳統(tǒng)審美觀等, 應該刪除, 免得游客讀不懂而產生誤解。 國外游客對中國歷史文化不夠了解, 我們耳熟能詳的神話、 唐詩宋詞以及每個朝代宗教野史等, 幾乎聞所未聞, 如果進行簡單粗略翻譯, 必定會讓國外游客不知所云, 顯然缺少實際意義, 對此應該進行文化差異處理。
兩種語言的互譯不是字對字的解釋, 而是將國外游客想要知道的信息盡可能地呈現出來, 尤其是對觀賞所必需的信息要進行補充性的解釋。 比如語步中介紹的歷史事件, 應該補充該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年代、 地點, 人物的身份、 生卒年代以及所做重大貢獻等內容, 讓國外游客對旅游景點及其重要歷史事件有個完整的認識。 一般情況下, 時間、 地點、 人名直接翻譯, 介紹某個歷史事件, 需要結合國外游客的思維方式、 情感需求以及生活環(huán)境, 選擇英文相應的詞組與句子, 翻譯出國外游客樂于接受的語句。 這樣游客才能主動前往旅游景點參觀, 并能在參觀過程中獲得真實感受, 之后也會主動宣傳景點, 擴大景點知名度。
(四) 改善語步結構
旅游景點介紹類翻譯要適應國外游客的語言習慣, 就要在保持原有文章整體結構的基礎上, 適當調整原文內容, 采用合理的譯文段落結構, 也可以改善語步結構, 直至譯文完全符合目標語的習慣表達要求。
改善語步結構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 改寫句子結構與改寫語篇結構。 漢語介紹旅游景點, 往往采用大量修飾語, 引經據典, 成語與詞組一連串, 句式結構簡單, 包含大量信息, 寫成扣人心弦的精美散文。 翻譯成英文, 其中的成語或詞組難以對應英文詞匯, 只能根據英語形合原則, 找到模糊對等的詞組, 調整原文語句結構, 重新組合成精美的英文篇章, 使之符合國外游客閱讀習慣, 激發(fā)其觀賞欲望。 這是改變原文句子結構的方法。 另一種是改寫語篇結構方法。 不同體裁的旅游景點文本所使用的語步結構不同, 翻譯之后所使用的文本結構也不一定相同, 需要將原文的語步進行調整, 以適合英文的體裁規(guī)約, 而原文的語步信息與宣傳內容依舊不變。 對多余的信息可以適當刪除, 以最簡潔最優(yōu)美的篇章吸引外國游客。
從建構主義角度翻譯現代旅游景點信息, 重在打造景點品牌, 突顯旅游景點的特征, 迎合游客欲望, 滿足其觀光目的, 提高景點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實現品牌再創(chuàng)造, 賦予景點更新更強大的生命力, 確保旅游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建構主義視角下旅游景點翻譯原則及策略,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 相比傳統(tǒng)方法要好很多。 建構主義視角下旅游景點翻譯的四點策略, 能夠有效消除英漢語之間的文化誤會, 化解具體詞句翻譯難處, 巧妙安排文章結構, 增強國外游客對中國景點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鄒瑩.皮亞杰與維果斯基的建構主義比較[J].外語學刊, 2009 (5) :117-120.
[2] 孫益春.淺談西湖景點名稱的翻譯[J].中國科技信息, 2007 (11) :297-298.
[3] 張慧.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模糊對等原則研析[J].商業(yè)時代, 2010 (26) :144-145.
相關閱讀 Relate
最新文章 Recent
- 數字通信:表情符號和語法 03-23
- 全世界有2500種語言瀕危 03-23
- 學習英語要掌握哪幾點技巧呢 03-22
- 為什么中秋節(jié)要吃月餅英文解 03-17
- 多個英語相關考試都取消或延 03-16
- 高中英語故事 高中英語小故 03-16
- 美國習俗之邀請和接受邀請( 03-16
- 中國習俗之宴客之道(雙語) 03-16
- 奧林匹克的宗旨和口號(中英 03-16
- 中國女子國家排球隊 英文介 03-16
熱點文章 Recent
- 英文文章Cover Let 12-12
- 筆譯翻譯的技巧之詞性轉換法 02-18
- 聊天用語及縮略語大全 12-12
- 雙語奧運知識:奧運五環(huán)的象 03-16
- 數字通信:表情符號和語法 03-23
- 全世界有2500種語言瀕危 03-23
- 英語翻譯中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02-25
- 國際體育各組織的名稱(中英 03-16
- 中國習俗之宴客之道(雙語) 03-16
- 學術會議上發(fā)表演講的 8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