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本好的用戶手冊,用詞簡單曉暢,闡述條理清楚,表達準確、信息完備、圖文并茂,讓用戶能夠按圖索驥,輕松地解決關于產(chǎn)品的問題。用戶手冊的可讀性、實用性、便捷使用性,直接影響到用戶對產(chǎn)品的信心及廠家的售后服務成本。因為如果用戶能夠通過用戶手冊快捷地解決問題,廠家就不必設置過多的客服人員,從而降低人力成本;而用戶也可以節(jié)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二、用戶手冊的特點及編譯原則
用戶手冊屬于描述性文本。這類文本注重客觀地陳述昕要表達的內容,也可稱為“注重內容的文本”。 對譯文質量的衡量標準主要有兩條:(1)譯文是否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信息或內容;(2) 譯文是否符合地道的譯人語的習慣用法和表達方式。在翻譯方法上,這類文本應該主要是意譯的。在翻譯一篇科普文章時,譯者應盡可能用流暢的語言精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而不需在意原文的風格。如果原文中有錯誤,譯者還應改正這些錯誤,不然就會對讀者產(chǎn)生誤導。用戶手冊的編譯人員,其職責不僅是準確、詳盡地翻譯原文,其主動性也不僅表現(xiàn)在改正錯誤,還應考慮英文手冊的可讀性,讀者的滿意度等問題。
1.讀者群
有人認為用戶手冊是一種技術資料,按照科技英語的翻譯原則來翻譯即可。其實不然。科學論文及技術資料的讀者群是作者的同行或了解相關領域的人,因此譯者可以使用行話或術語;而用戶手冊的讀者群多數(shù)為產(chǎn)品的初級用戶,教育程度和對相關技術領域的了解程度參差不齊,因此編譯用戶手冊時,應考慮到讀者的接受能力,使用日常用語而不是專業(yè)術語。
2.實用、易于操作
國內的用戶手冊傾向于以介紹產(chǎn)品性能為中心,包括產(chǎn)品工作原理、功能、使用方法等。多數(shù)用戶拿到產(chǎn)品后,并不會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產(chǎn)品,直到出了故障,才會急忙查閱。很多說明書在附錄里有常見問題解決辦法,而對于復雜的產(chǎn)品,簡單的幾個步驟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常有客戶抱怨說明書不實用。
①面向任務型模塊化寫作方式
Gretchen Hargis等人編寫的《DevelopingQuality Technical Information》一書中提出面向任務型模塊化寫作方式,即以用戶實際操作需求為主線,安排手冊的結構,省略技術原理等非必要信息。因為用戶關注的是怎么用,而不是了解工作原理。通常如果用戶想了解技術信息,大型廠家給每個產(chǎn)品都配有技術手冊。因此,用戶手冊中,常省略非必要的概念和技術信息。寫作時,以標題或小標題形式將用戶想要完成的任務突顯出來,將所有相關信息盡可能集中于一頁,這就要求文字描述一定要精練,使用圖表,使信息一目了然:當多個模塊共用某些信息時,應避免交叉參考:因為在不同頁碼之間跳轉,不便于閱讀。這種寫作模式要求編譯者熟悉產(chǎn)品,多了解客戶需求,善于歸納總結,并與開發(fā)人員積極探討如何方便用戶操作。
②根據(jù)客戶需求,設計任務,并提出最簡單高效的解決方式
比如數(shù)碼相機的用戶手冊,可以按照用戶的操作需求,安排手冊的結構。例如:如何拍攝照片、攝像、打印照片等。制定好任務模塊后,整理各模塊必需的步驟及信息,避免使用大段文字,應將文字描述簡化成步驟1、2、3……,或流程圖,或示意圖。
3.可讀性
①以與用戶直接交流的口吻寫作,使用第二人稱、主動語態(tài)
科技論文寫作注重陳述事實,強調客觀性,嚴謹性,因此使用第三人稱,多使用被動語態(tài)。這樣的寫法導致作者與讀者疏離。而用戶手冊是商品的一部分,因此它不能擺出一張冷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它需要拉近與用戶的距離,吸引用戶主動參與。所以,用戶手冊應采用與用戶交流的口吻,使用第二人稱,主動語態(tài)。
②段落力求短小,盡量使用圖表
大段的文字描述令讀者生厭,可使用圖形及表格,使內容一日了然。當然,必要的文字描述是不可或缺的。
③統(tǒng)一術語和行話
如果能用日常用語表達清楚,就不必使用專業(yè)術語。使用新術語時要給其下 定義。翻譯中文手冊術語時,切忌按照字面意思直譯,應多查找英文技術資料,找到國際通用的表達方式,否則,國外用戶看不懂。而且,譯者應統(tǒng)一術語,不可使用近義詞替代。
4.邏輯清晰,用詞準確,語法正確
用戶手冊屬于科技文體的一種,科技文體的特征可歸納為:“不追求語言的藝術性,而把適切性、準確性、客觀性、邏輯性、嚴密性、連貫性、簡明性和規(guī)格型作為它的基本特征!。用戶手冊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內容,按照譯人語的語言習慣、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翻譯,避免模糊、歧義。而且要保證用詞規(guī)范,語法準確。 |